
bet36365路检测中心成功开设首期《智能机器人工作站与数字孪生技术综合实践》暑期企业微课程,赋能“AI+能源电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25-07-04 浏览次数:10
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和上海市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要求,6月23日至6月27日,bet36365路检测中心成功开设首期《智能机器人工作站与数字孪生技术综合实践》暑期企业微课程。此次课程依托临港集团创新学院,学生走进上海临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综合项目制实训。课程邀请了4位企业技术专家进行全程授课,44名bet36365路检测中心各专业大三学生及新能源汽车微专业学生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全企业实践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以工业智能制造中智能机器人典型的分拣、装配与检测为应用场景,覆盖机器视觉、机器人与数字孪生三大前沿领域,为学生提供了虚实结合、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联动的智能机器人工作站与数字孪生系统的产业级实训环境。
实训首日,授课老师首先向各位同学详细地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及机器视觉基础,然后带领大家动手实践。在理论课堂上,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工业机器人基础、视觉平台软件组成、机器视觉系统组成及基础图像处理等相关专业知识。随后,授课老师带领同学们观摩实训厂房,直观感受理论知识的落地应用。
在随后的实训课程中,同学们分组深入学习和实践了三大前沿技术模块。在ABB机器人数据采集环节,各小组通过实操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数据接口配置与实时数据获取技术;在数字孪生建模技术实践中,同学们完成了ABB机器人工作站数字孪生模型搭建与运动学仿真,利用虚拟同步技术,实现物理机器人工作站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数据映射;而在视觉+机器人工作站集成与数据映射项目中,大家成功实现了动态环境下的实时目标识别与抓取,构建了数字孪生映射系统,同步物理系统与虚拟模型的运行状态。实训过程中,各小组同学热情高涨,他们有的负责程序编写,有的专注设备调试,有的进行数据验证,通过团队协作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授课老师全程指导,及时解答同学们在集成测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而有序。
本次“智能机器人工作站与数字孪生技术综合实践”实训课程通过打造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师资协同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与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融入真实项目场景,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全链条课程教学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痛点。不同于传统纯理论课堂的教学模式,这种“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可以在真实项目场景中深化理解专业知识,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高效,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学生们在动态数据采集、虚实映射、智能抓取等沉浸式的项目化实战任务中,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应用能力,更培养了跨学科系统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能源电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储备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开设期间,bet36365路检测中心书记魏建华、常务副院长张传林、副书记齐永晓、教学秘书徐曼、计算机系主任叶文珺等一行来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地走访调研学生课程实训情况。在厂房现场,领导们观摩了学生分组进行的工业视觉零件轮廓识别,颜色识别与卡尺工具应用等实操,并与授课老师、参训学生亲切交流。张传林对学生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表示肯定,他强调产教融合实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希望同学们珍惜企业实战机会,在真场景中练就真本领。后续学院将持续跟踪实训成效,动态调整教学方案,持续优化产业需求为导向、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育人新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开设《智能机器人工作站与数字孪生技术综合实践》暑期企业微课程,是bet36365路检测中心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联合打造多门面向行业发展前沿的暑期产教融合微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灵活动态设置企业需求化模块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电力数智化行业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教学内容与技术迭代同步更新、实践能力与职业发展同向提升”。
bet36365路检测中心 徐庆婷 供稿